热推荐: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稳步推进

来源:经济日报

重点工程带动林业建设

6月的宁夏,山川绿意盎然。从东部位于毛乌素沙漠的盐池县到西部位于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区,一道道防沙林带傲然挺立;从南部位于六盘山区的泾源县到北部倚靠贺兰山的大武口区,一片片绿色美景映入眼帘。


(资料图片)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被列入“三北”工程建设范围的省份。自1980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这40多年来,宁夏坚持把“三北”工程融入全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举全区之力建设“三北”防护林,涌现了王有德等著名治沙英雄以及彭阳县小流域治理等典型,相关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首先,高位推动,理念先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将生态立区、生态优先作为重大方略予以推动实施,把生态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宁夏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与三北站站长王治啸说,以改善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宁夏各市县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在推动工程建设上坚持依靠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将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结合,规模治理,整体推进。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重点工程带动区域性林业建设发展。“三北”工程建设涉及宁夏全境,按照南部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北部引黄灌区的不同区域特点,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建设方向和治理模式。近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中南部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六盘山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生态区绿网提升等一系列自治区重点工程,为持续开展全区大规模国土绿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大对特色优势林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林由“三北”工程实施前的0.833万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23.76万公顷。林产业及相关产值由“三北”工程实施前的300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00亿元。其中枸杞综合产值就突破了210亿元,“中宁枸杞”等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三北”工程实施后,宁夏森林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6.87万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82.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4%提高到2020年的15.8%;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7万公顷,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减少排入黄河泥沙量0.4亿吨,恶劣的生态面貌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游兴起,乡村游、葡萄酒庄游、采摘游等呈现出林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的好势头,形成了林下鸡、林下粮等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如今,宁夏成功实现人进沙退,人人都为治沙成果感到自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拓兆兵)

科技发力沙海变林海

6月的西补隆林场草木青翠,绿意盎然。年过六旬的林场护林员孟克毕力格正忙着修补封山育林区破损的围栏,防止牲畜进入林区啃食植被。

“我们林场是‘三北’工程在巴彦淖尔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场场长杜永军介绍,今年林场新实施1000亩酸枣树和1000亩梭梭栽植,计划实施梭梭接种苁蓉3000亩,探索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互促的道路。

同样满目绿意的景象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也随处可见。仲夏时节,这里一片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海。“科尔沁左翼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上世纪90年代荒漠化严重,大风肆虐、干旱缺水、流沙漫天,森林覆盖率仅为7%。”朝克吐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林业高级工程师,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栽树难,栽活树更难。他们在科学选取造林树种的前提下,创新传统沙地造林模式,采取机械整地、苗木泡水、深栽浅埋等技术措施,达到了防止风沙抽打、减少蒸发量、缩短缓苗期、节约水资源、降低造林成本、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效果。如今,这种造林技术依然应用在科尔沁沙地的治理过程中。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林业工作站站长郑东红回忆起当年沙尘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沙化最严重的时候刮起的风能遮云蔽日,大风一起,中午就跟黑夜似的,小孩子都被吓哭了。”

正蓝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沙化土地面积大,生态状况十分脆弱。这些年,锡林郭勒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工程,加大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力度。“我们坚持自然恢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采取飞播造林、移民搬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式,遵循植被生长规律,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扩展蔓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整体控制,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郑东红说。

内蒙古曾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如今,一代代治沙人通过科学治理让荒漠披上了绿装,内蒙古成为全国治沙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

“我们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进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集成推广抗旱造林治沙技术、以路治沙综合治理、流动沙地沙障治理等防沙治沙措施。通过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群众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近10年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营造林1.27亿亩、种草2.89亿亩、防沙治沙1.25亿亩,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均持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余健)

激发社会资本造林活力

新增压沙面积100亩、栽种补种沙生苗木21万多株,这是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村民王银吉一家今年治沙的新成果。“我们家治沙已经24年了,目前压沙面积有9600亩地。”王银吉的家离腾格里沙漠不远,曾经饱受“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的困扰。从1999年春天开始,王银吉一家人每年3月上旬开始压沙,七八月份收庄稼停1个月,然后继续干到年底封冻。

20多年过去了,王银吉一家在风沙口营造了一道南北长3800米、东西长4000米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栽植各类乔灌木600多万株,成活率达到压沙85%。在凉州区,机关干部每年也分春秋两季压沙:春天在3月份开始压沙,秋天在国庆假期后开始,每次压沙持续一周时间,每年每个干部要压沙2亩。

凉州区的干部群众压沙造林是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40多年持续建设,甘肃省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4.03%提高到目前的11.33%。其中,在河西走廊建成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建成农田防护林114万亩,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5%。

“我们依照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主要问题确定主攻方向,突出重点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心主任汪卫国说,在陇东黄土高原区,甘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依托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实现了工程建设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在河西走廊,以控制风沙危害为重点,突出绿洲外围沙化土地治理和锁边林带建设,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构建防沙治沙生态屏障。

为激发全社会造林活力,甘肃鼓励社会投资、捐赠赞助、森林认养和跨区域合作等形式投入“三北”工程建设。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大户承包”造林模式,丰富了造林主体,逐步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有支持,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十三五”时期以来,甘肃全民义务植树53900万株(面积303.52万亩),社会公益造林100万亩左右。

同时,甘肃通过采用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甘肃全省依靠林果产业脱贫农民达141万余人,实现了兴林与富民相统一。截至2022年年底,甘肃省“三北”工程区经济林栽植面积为1325.61万亩,年产值445.38亿元。林下经济栽植面积324.11万亩,年产值28.37亿元。养殖面积40.46万亩,年产值6.48亿元。发展沙产业企业1000余家,沙产业面积91.3万亩,年产值34.09亿元。

“树长起来,沙固住了,庄稼也得到保护了。我还要治更多的沙,栽更多的树。这件事,要干就干彻底!”王银吉信心十足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