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一个“中等生”的逆袭-简讯

来源:重庆日报网

▲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利用边角废地打造出成片的高标准农田,为多种粮、种好粮提供了保障。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相关资料图)

▲4月15日,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2023年春耕文化节暨第二届鱼池插秧节开幕,小朋友在田里进行拔河比赛。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外观像碉堡的鱼池村老粮库,成为游客了解农耕文化的一处打卡之地。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广大乡村中,有一群“中等生”——它们既无明星村的耀眼光环,也无薄弱村的大量资源倾斜,发展不温不火。

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地理位置偏僻,多年来发展比较缓慢。

近年来,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参与支持下,鱼池村唱响了村歌《云上鱼池》,凝聚了人心,并探索“四民”(老村民、新村民、荣誉村民、云村民)村建设,解决乡村人才问题。同时还立足自身资源条件,探寻“购米包地”等模式,通过城乡互动,发展乡村产业。

鱼池村的实践,或可为其他同样“普通”的村庄提供些许借鉴。

“山路弯弯总向前,哟哇哩嘿咗”……

4月15日,伴随着《云上鱼池》的歌声,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

村貌原始、建筑老旧,鱼池村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未经“修饰”,村民耕地种田,产业特色不明显。

“一个班级里,‘优等生’和‘差等生’会得到老师比较多的关注,鱼池村是‘中等生’,不起眼,容易被忽略。”在东温泉镇党委书记李晓秋的眼里,鱼池村以前在整个镇上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如何让这个“沉默”的村庄发出“声音”?

努力振翅的“领头雁”

一个村庄的发展,“领头雁”很关键。

生于鱼池、长于鱼池的肖青,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任教,想以一腔热血、一身所学回馈家乡。

“我在大学期间参加过支农调研,此后持续参与乡村建设工作,接触过很多有思路、有想法的人,自认为对农村有比较深的理解和认识。”2013年,肖青自荐村党委书记,想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鱼池村变得更好,但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一开始,他推行西瓜和大米的生态种植,发展认养农业,但由于市场不够成熟,接受度普遍不高。这一下,村民们更有理由“躺平”了,“我们这里基础条件就不好,又没有撒子政策,有吃有穿就满足了……”他们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5年,肖青悻悻然辞去村党委书记一职。

谁来“接棒”?镇上一时犯了难。在村民推荐下,镇干部找到了曾担任过村会计的文承军。

当时文承军在外经商,年收入有20万元左右,所以一开始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但架不住大家的劝说,他改变了想法,“鱼池是我的家乡,从内心来说,我希望它能发展起来,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走马上任第一天,面对加起来面积只有300亩的薄弱产业,看着村集体账上6万多元的“家底”,文承军感到脑袋隐隐作痛。

“要想富先修路总是没错的。”文承军这样想。他多方争取资金,对村上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修建了村级环线、环线观光路等,为鱼池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肖青也没有停止对鱼池村的关注,他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把鱼池村作为学院的实践点,为村里发展提供一些智力支持。

2022年,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的到来,为鱼池村带来了来自福建宁德市屏南县四坪村“四民”村建设的新思路,其中第一个提议就是把村歌唱起来!

“众筹”村歌聚人心

潘家恩所说的就是村歌计划,这是通过村民集体参与,创作出一首唱响村子历史传承和村民心声的歌曲。

能把村民聚集起来共同做一件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村子活跃起来,文承军认为值得尝试。

问题来了——钱由谁来出。在村集体不富裕的情况下,经过讨论,文承军决定由村民众筹。

“写啥子村歌哦,我没得文化,也不懂音乐。”“写村歌有啥用?”“别个村写村歌都是政府出钱,我们为啥子要自己出钱?”……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争执不下时,有在外的成功人士表示愿意自掏腰包,文承军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我们要让村歌真正属于村民,让他们有参与感。”文承军发起“众筹入股”,并设置了“门槛”——5元起步,500元封顶。

经各个村民小组组长坚持不懈地登门劝说,村干部带头入股,村民陆续在众筹名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按了手印,最终共筹集到27000多元。加上村集体的部分资金,“爱故乡·村歌计划”团队来到了鱼池村。

2022年5月23日,看着鱼贯走进创作工坊的五十多位村民,村歌计划发起人孙恒特别感动:“这种热情和积极,我在其他村子没见过。‘众筹入股’看似是无奈之举,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周的创作时间里,村民们热情高涨,积极分享自己和村庄的故事,为歌词创作绞尽脑汁。曾当过石匠的肖朝武为了还原曾经干活的场景,还召集了一帮老人重新拿起锤子,喊起“哟哇哩嘿咗”的号子在石头上敲打起来。这些元素最终都被采纳进《云上鱼池》这首村歌之中。

村歌的创作,唤起了“沉睡”的村庄记忆,村民对家乡的感情逐渐被激发出来。“以前村民最喜欢跟村干部叫苦,很少关心村级事务。通过村歌创作,大家对村里事上心了,还会在院坝会上给我们提建议,村民更团结了。”文承军说。

“山高地肥人勤快”“观云海看日落”“山路弯弯总向前”……嘹亮的村歌,自此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饭前唱、迎宾唱、坝坝舞唱,坝坝舞队还编出了不同版本的村歌舞蹈。

“到鱼池回访,看到村民边唱边跳的场景,特别舒服、自然。”孙恒说。

汇聚众智的“四民”村

村歌创作出来后,鱼池村开始在网上发短视频“吆喝”。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帮助下,村里还陆续举办了植物普查、采风拍摄等活动,加上媒体的宣传,逐渐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慢慢地,鱼池村吸引了不少人来“一探究竟”。

去年,看到了鱼池村发起的“购米包地”活动后,市民杜晓睿走进鱼池,在村里承包了一亩田,成了“田主”。

鱼池立足原有水稻种植,吸引城市人口在鱼池认养稻田,双方约定不用农药化肥,从而实现消费者买到健康大米、村民卖米不愁的双赢。

杜晓睿说,通过“购米包地”,她获得了优质的大米,还能带孩子接受劳动教育,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一举两得。

今年,通过18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支持,鱼池村的“购米包地”从50余亩发展到110亩,“田主”增加了50名左右。

鱼池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就在两个月前,来自四川自贡的唐超在村里住了下来,成立乡云服务社,运营起这个村庄。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唐超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村庄。不久前鱼池村第二届插秧节成功举办,唐超就是“操盘手”。

“鱼池人特别淳朴,我在这里融入感很强。接下来,我想先把村上的资源进行统计,包装一些更好的项目,让更多人来鱼池创业、旅游。”唐超说。

鱼池村的发展,还吸引到了一些单位的参与。此前,重庆市动物园就在村里种植国宝大熊猫的口粮苦竹,目前面积已有400余亩。“我们还想探索将一些物种如小熊猫、火烈鸟等,放在鱼池村养殖,既能缓解园区的用地紧张,又更利于物种种群保护,还能更好地推动科普教育。”市动物园绿化科科长王俊说。

今年3月,鱼池村为这些助力鱼池发展的人颁发“荣誉村民”“新村民”“云村民”证书,他们连同“老村民”们一起,将鱼池村建成了重庆首个汇聚众智的“四民”村。

可以期待,“四民”的结合,会让鱼池村的“声量”变得越来越大。

专家访谈

内外联动 激发村庄活力

——访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温铁军

作为一个普通村庄,鱼池村在乡村振兴上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全国还有许多村庄与鱼池情况相似,它们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的乡村振兴路?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三农”问题专家,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温铁军。

重庆日报:您怎么评价巴南鱼池村目前“四民”村庄的探索?

温铁军:“四民”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与有益尝试,通过对老村民内生动力的激发与组织化聚力,让“个体”变“主体”,成为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新村民”“荣誉村民”“云村民”的引入,突破了地域限制,吸引更大范围的人才和资源回流,进而营造了乡村新兴业态,重新发掘了乡村价值,为乡村引入多元力量提供了良好环境。可以说,“四民”村庄以乡情为纽带,通过内外联动激发村庄活力,以多元的群体、灵活的方式适应并促进了城乡融合时代的乡村振兴。

重庆日报:“爱故乡·村歌计划”目前已在全国30余个村庄“唱响”,村歌对乡村发展有什么意义?

温铁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唱村歌其实就是在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村歌的创作中,村民们共同参与,把本村最值得记忆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歌曲中,不仅增强了大家对家乡的自豪感,也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特征高度吻合,值得重视与推广。

重庆日报:全国乡村中,“普通”村庄占了大多数,未来它们该如何找准发力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温铁军:这必须提到城乡融合发展。单靠一个普通村庄的能力,很难实现乡村振兴,尤其是多业态的创业创新。可以看到,鱼池村通过文化建设,吸引了相当多外部市民加入进来,这些新村民成为新农人,带来了大量城市资源,推动了鱼池村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乡村要鼓励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立足各个村庄不同的自然禀赋,双方通过碰撞,为村庄创造出新的发展条件,进而创新出新的业态。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