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是医生群体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她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医生这个群体有着过人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超乎寻常的压力,然而事实是医生跟其他群体一样,当面对过大的压力和强烈冲击时,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受到关注和关爱。

采访当日,黄薛冰接诊了三位医务工作者,其中一位是一家社区医院的医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这位医生需要每天24小时待命,随时都要准备好出发执行任务。超强的工作负荷和紧张的工作节奏让这位医生出现了失眠、胸闷、心慌气短等焦虑障碍的症状。

焦虑障碍是医生群体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黄薛冰告诉记者,焦虑是指人们在遇到压力、困难、挑战、危险时出现的担心、紧张、不安、烦躁、恐惧等情绪。焦虑是人类最普遍的情绪之一。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让人们保持一定的紧张,激发内在动力。通过适宜的行为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后,焦虑会随之缓解,这是一种正常反应。

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环境因素不相称,明显超出了必要的界限,影响正常的生活、学和工作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发生了焦虑障碍。研究显示,我国成人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高达7.6%,是各类精神障碍中最高的。

如何区分正常焦虑和病理焦虑呢?黄薛冰介绍,正常焦虑表现为:非持续紧张,事件后即可缓解;焦虑产生有充分的现实依据,焦虑程度与事件严重程度相符;偶有躯体焦虑症状但不突出;会促使个体行动,有利于个体社会功能发挥。病理焦虑则表现为:持续的紧张不安;焦虑产生无充分现实依据但感到威胁或灾难临头;常伴有明显的突出的躯体焦虑症状,例如心慌、出汗、胸闷、肌肉紧张等;会妨碍个体行动,影响社会功能。

黄薛冰告诉记者,焦虑障碍是医生群体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医生这一职业决定了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特点,这是长期的行业现象,而最一两年的疫情,更是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来看,焦虑是这个群体的代表心理问题。”

预防焦虑,避免陷入错误认知的陷阱

焦虑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工作效率。那么医生群体应该如何预防焦虑,保护心理健康呢?

黄薛冰告诉记者,临床发现,过度焦虑的人往往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医生群体也不例外。预防焦虑,首先要避免陷入错误认知的陷阱,包括:灾难化思维、“全或无”思维、“应该”陈述和选择失明。

首先是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指个体倾向于扩大感知到的威胁并高估它潜在后果的严重。在许多与焦虑相关的障碍中,灾难化解释被认为是导致焦虑症状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思维下,个体会将不愉悦的情景或不舒适的体验看作是糟糕至极、惨绝人寰或者万劫不复,不可承受的。比如,在成堆的工作面前有“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后果不堪设想”的想法。

其次是“全或无”思维。“全或无”思维也叫“非黑即白”思维,意思是以绝对化视角来看待事物,忽略了“完美”“最差”两极之间的灰色地带,忽视了生活的真正本质,把自己的体验粗暴地两极划分。比如“没有达到某一个目标,就认为自己完全是个失败者”“忽略了一个细节,就认为自己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再次是“应该”陈述。“应该”陈述会使人们感觉到更多的压力,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觉——如果没有完成“应该”做的事,就会有非常可怕的灾难等着自己。指向自己的“应该”通常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而指向他人的“应该”常常会产生愤怒。这种认知歪曲中常常隐藏着一个信念:如果你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你就是个失败者。

最后是选择失明。现实中,每个环境都是包含着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综合体。而选择失明,则会让一个人的注意力有选择地聚焦于消极的方面,过滤掉更多、更积极的信息。当一个人只想到在某个情景下的危险因素,而对其中的积极因素视而不见的话,选择失明就发生了。例如,有人因为担心飞机失事而不敢坐飞机。其实,飞机失事的概率很低,但焦虑的个体只关注非常低的概率,而注意不到飞行安全的事实。

保持良好的心态,给自己留出“冗余”

对于医生群体来说,工作压力过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让人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失眠,没有食欲,并伴随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现象。负面情绪如果一味被压制,可能会累积成更严重的情绪问题。因此,当发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现实。

黄薛冰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留出“冗余”。她解释说,“冗余”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所需要的心理的闲置能量。“每个人都应给自己留出这样一部分能量。人的心理是有弹的,不能使用过度,如果时时用到100%,就会造成心理过度消耗甚至损伤,时只需用到80%,要给自己留出‘冗余’。在工作时,要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在休息时,就要抓紧时间放松。要尽可能地劳逸结合。”黄薛冰说。

她告诉记者,在焦虑的初期,大脑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时通过休息就能够自行修复;但如果长期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于是就会形成病理的焦虑。

黄薛冰认为,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保存心理的能量,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脑最佳的天然修复路径。在睡眠中大脑会分泌很多神经营养因子,会对大脑自动进行修复。”

从制度上保护医生的心理健康

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在工作结束后不可能马上进入休息状态,很多时候,会把工作时的紧张情绪带到休息中。除非放一个长假,否则短时间内休息不过来。同时,人在焦虑时,睡眠也很容易受到干扰,往往会睡不着,或是睡不踏实。黄薛冰认为,在焦虑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自主学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帮助自己控制焦虑,让自己放松。

研究发现,一些运动有利于焦虑障碍的康复,例如适当的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散步、打太极拳、骑车等有氧运动。此外,听音乐、自我放松训练、按摩、洗热水澡、登高望远等,也有助于缓解焦虑。还可以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黄薛冰介绍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录制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音频,可以帮助减压,有利于睡眠。当感到焦虑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听听音频,按音频的指导去做。如果有时间,读一些文字类的心理读物也是不错的自我调节方式。“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自主调节,但是如果情况严重,一定要就医。”她补充说。

黄薛冰认为,医院应意识到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要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保护医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定期组织心理体检,出现问题及时干预;开展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等。医院在为医生们安排工作的时候,也应注意得当有序,让医生们轮替休息,保证每位医生的休息时间。”同时,黄薛冰呼吁每个医务工作者也应形成一种意识,既要积极承担工作,也要防止心理的过度耗竭。

标签: 中国医师节 心理素质 工作节奏 社区医院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